纷纷入局的巨头们 真香的咖啡市场 那么,巨头们争相入局的咖啡是否“真香”?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星巴克、瑞幸们的背后是潜在的千亿级现磨咖啡市场。 有国际机构研究表明,人均收入增长会促进咖啡消费,国民收入每上升5%,咖啡日常消费会增加2%~3%,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与消费者咖啡消费习惯的逐渐培养,我国咖啡的潜在市场空间巨大。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到1806亿元。 千亿级的潜在市场空间自然引得新旧势力争相入局。2018开始,咖啡成为资本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国内咖啡品牌的融资事件数量分别为20起、17起和21起,交易金额分别为15.1亿元、10.2亿元及59.21亿元。 资本助力下,充满互联网色彩的连锁咖啡迅速崛起,新旧势力混战由此开启。 《2021年五大“新餐饮”赛道投融资数据报告》数据显示,“邮局咖啡”2021年资本市场加速了对咖啡市场的投资步伐,前十月国内咖啡行业相关融资披露总额就超50亿元。部分热门品牌甚至在上半年就拿到了2轮或3轮融资,且大额融资频现。例如,现磨咖啡品牌“Manner”就在2021年接连斩获了三轮大额融资,背后资本为字节跳动、淡马锡投资、美团龙珠等机构;“M Stand”则在同一年落地了A、B两轮融资,投资机构为启承资本、黑蚁资本、高榕资本、CMC等。 传统玩家、新兴势力与巨头们的跨界入局,也让行业品牌集中度进一步降低,新的市场格局正慢慢形成。Frost&Sullivan报告即指出,中国大陆的咖啡厅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境外品牌主导,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些本土品牌积极拥抱互联网,发展新零售模式,成功实现快速崛起。 为何偏爱跨界卖咖啡? 对于这些“跨界者”来说,卖咖啡对他们来说是“顺带生意”。是他们实现“渠道变现”或者“流量变现”的又一方式。 这些跨界卖咖啡的品牌,内在的底气来自于两点:第一是渠道优势,第二是流量优势。比如,对中国邮政来说,全国布点数量超过5.4万,这是它卖咖啡的底气。李宁正式卖咖啡,一铺开就是7000家,这也是它的底气。 不难总结一个规律:跨界卖起咖啡的,无一例外都是已坐拥着数量庞大实体门店的巨头,咖啡只是一个无伤大雅却极具想象力的副业。若尝试失败,不会造成过大的经济损失。若尝试成功,说不定开辟出另一片天地。来源:启信宝
华为也入局,巨头们为何偏爱跨界卖咖啡?
行业观察|每日优鲜前景如何?
« 上一篇
06/13/2022 08:39
阿里财报,两个首次!
下一篇 »
06/13/2022 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