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分化
商业的进化也是如此
比如【拼多多】以及各类其他的APP

注意,我认为直播电商和电商直播是两种不一样的模式
电商直播,比如【渠道化】的大主播和大部分的【店播】本质上还是促销的衍生
而真正的直播电商,具备人格属性,是以【人】和【私域流量】为强纽带和基本盘展开的
不到2年,1000倍以上的增长,快手表示自己是全球范围内以商品交易总额计的第二大直播电商平台
一个冷知识:最初他只是一个GIF软件
依托于微博等平台而生
另外一方面,赶上了直播的风口,叠加效应形成了戴维斯双击的势能,大大促进了体量的增速
如今的直播电商平台,仅仅用了两年已经到万亿规模
行业确实大踏步前进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商家是找不到北的
然后要么凉凉,要么乱搞
这个时代,信息好像透明了,但实际上有用的信息未必透明
更绝望的是也许你也不是品牌,只是个牌子
而在这些店播里,主播往往没有固定的专业人选,今天是A,明天是B,后天C的情况很常见,这些主播跟观众并不能(似乎也不需要)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仍然在基于货架逻辑,而不是基于人的逻辑做分发
——我并不认为这样是不对的,事实上,从商业上来讲,这是对平台和C端消费者双方来说都是一种高效的方案
也就是马太效应:强者进入滚雪球模式,越滚越大
这就是所谓的在大势面前,个体的力量微乎其微
比如说一段时间大家都在玩同一个梗,内容高度相似,那么用户就很难真正跟某一个个体主播产生真正的联系,同时,公域的瀑布流推送并没有保底,也就是说,即使用户已经关注某一个主播或者账号,也不能保证用户能收到该账户的所有推送内容
所以在这类平台上,头部玩家和小玩家基本机会均等,最终谁能胜出,取决于谁得到平台的青睐,或者在平台交更多钱购买公域流量
其中真正的直播电商是具备人格属性的,以人和私域流量为强纽带和基本盘
也就是“逛街感”
大量的用户,看他们的直播不是为了等着买东西,而是为了享受那个有点像综艺节目的直播
然后看着看着,顺带着看到一盒“茶叶”,自己虽然不是那么急需,但也可以说需要,加上支持主播的心态,于是就买走了
重金聘请“明星主播”最终带货寥寥的例子数不胜数,不多赘述,容易得罪人
大家都懂
也就是说,客源到手之后,想要用于公域知名度还是私域转化,完全取决于个体需求
聪明的主播和品牌,都在通过自己的人设和魅力,把这些公域来的流量转换成自己的私域粉丝,从而变成自己可复用的资产
是从公域来,最终留在了私域
2018年,一家叫遥望的互联网游戏/广告公司关注到了短视频领域,尝试进行业务转型,那年散打哥在快手首届116卖货节带了1.6亿的货,羡煞旁人
有人可能还是走纯私域的卖货,有些人可能比较擅长公域流量的投放,就是指所谓的流量投手、操盘手
这些人可能擅长做ROI的转化、素材的打造,通过这些商业化的工具,从公域里面,哪怕是零基础,也能卖出很多东西
比如在目前的快手中,已经有本身已经有几十万到百万粉丝级别的主播,运用这些工具实现了自己在商业化方向的成长加速
在18年的时候,这个数据就是天价
外界第一次发现原来直播电商势能这么大
后来,罗振宇在他年终的演讲里提到了这件事
在商业逻辑上,源头好物能够让老铁以极致性价比去购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购物体验
因为快手发现用户也很需要有一定品牌溢价的品牌货
即使价格不是最低,用户也能认可
假如商场卖1000元的套装,在直播间能够用680、700的价格买下来甚至更低一些价格,消费者就能接受
于是难归难,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比如跟京东的战略合作和双方联合推出的“双百亿补贴”
生态里所有能够卖货的主播都可以从这个分销库里选货去卖,最后由进入这个分销库的品牌方或者供应商做统一的发货、配送、客服
如果只想赚钱,那么中小商家的重要性就不那么显著了
但不能否认的是,快手没有杀猪,而是带有许多偏理念、偏情怀的想法
而花花草草的比例一定比参天大树高很多,这才是一个最健康、最完整的生态,能够承受最多冲击
有生命力的生态里,平台、商家、用户、主播,多者之间需要各自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各司其职,而不是互相吞并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