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的诞生,其实也算是传统媒体探索转型的一个产物,您可以给小伙伴们讲讲中间的故事吗?
微信已风云而起。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我认为微信的野心比微博更大,它是基于手机端,要控制整个手机端的入口。这时,我又提出了全面转型的建议,并拿出相关实施报告,简单来说,就两点:1,打散现有的采编团队,全面拥抱微信,以单位的名义,开设一个主账号,同时,每个版块开设一个分账号,传统版面也相应改版,与之相匹配。这样,就等于我们一下子拥有了新旧多个媒介平台。微信做起来后,还可以整合原来的网站,建设一个基于微信内容的手机APP——微信毕竟掐在小马哥的手中啊,榜妹一定知道,咱号一被封,连辛辛苦苦的内容都没了。所以咱的内容,一定要保存好啊。APP虽然整体不行,但至少是咱自己的一个内容平台啊。2,成立专门的电商事业部,发挥媒体整合资源的优势,全面拥抱电商,作为未来的另一大盈利来源。
打造读史既定的大格局:博闻通识、知古鉴今,让大家真正“看见过去,知道未来”。大概来说,可能会以从古到今和中外贯通的坐标系去“读史”,不会再过多地去贩卖那些近现代史。
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有读书会、论坛、交友等线下活动,也有与文化、品味生活有关的产品,比如字画、茶具、文化用品。当然,这些产品都首先要过得了我们挑剔的眼光。此外,现在有出版商联系我们,希望把我们发表过的、以及原创性读史文章结集出版,我们也在酝酿之中。比如命名为《读史茶座》,出版系列图书。从新媒体回到传统出版,可能是我们完善读史生态圈的一个路径。